立夏奇遇记:一个而立青年的“觉醒年代”

来源:主编温静 | 2022-05-06 23:15

主编温静导读在这一次“中国节气”的“立夏奇遇记”中,河南广电一改画风,通过一个19分钟的短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而立青年的“觉醒年代”。



2022年的立夏,有些特殊。


立夏前一天,是五四青年节;而节气当天,恰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这让本有“万物至此皆长大”的一个节气,有了更多青春成长的蓬勃色彩。


素来擅长中国古代文化习俗挖掘的河南广电,在这一次“中国节气”的“立夏奇遇记”中,却一改画风,通过一个19分钟的短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而立青年的“觉醒年代”。


杏儿熟了,志也该立起来了

在河南广电“中国节气”系列总导演陈雷看来,从春至夏的转变,其实也像是人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立夏奇遇记”的故事正是从“立”这一关键字中汲取共性来进行讲述。


孔子有云:三十而立。“立”的究竟是什么?


在朱熹看来,是立道。他认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在班固看来,是立德。所谓“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


在冯友兰看来,是立礼。他引用孔子所言“不知礼,无以立也。”将其解释为“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古人学者们各有解释,现代社会却有自己的法则。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我们更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将其解释为“立业”。


可是,而立之年,到底应该有怎样的状态?一定要实现“成家立业”、“事业有成”才算成功吗?那到底什么是成功?我们又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在陈雷的创作中,《立夏奇遇记》的主人公叶空,幸运地有这样一个机会,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为一名编剧,曾两手空空以梦换梦,与光比肩破浪乘风的叶空,即将迎来而立之年。他渴望成名却屡屡不顺,生活烦闷的他将自己困在屋中,拒绝与家人、外界沟通,放纵自己沉溺于郁闷不得志的情绪之中。


在陈雷看来,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往往太追求效率,太关注自我。“如果把你放到1919年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你会发现那时的青年人,哪有功夫去计较个人的得失。”


命运的巧合,让叶空意外通过一颗熟透的杏儿,“穿越”到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里,目睹身边一个个平凡志士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毅然走向危险之境。备受触动的同时,他开始重新理解人生成长的意义。


就像胡适在《1932年致毕业生》说的那样: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短片末尾,叶空走出封闭已久的内心,迎来了全新的自己。正如《历书》中那句:“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而这里的“长大”,也有多重意义:


第一层,是指主人公叶空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积极面对问题和挑战,勇气与信念已萌芽;


第二层,是叶空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放下做个名编剧的执念,轻装上阵整装再出发。


而导演的无言之意还有第三层:在这个枝繁叶茂的夏天,成长壮大的不仅是叶空这位三十而立的编剧,还有无数个“等等”青年,和他们铺就的新中国!


中国从来都不缺“等等青年”

穿越到1919年的主人公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个让叶空重新出发的“等等青年”有何魔力?


革命者小白为了营救同伴,决定放弃出走机会,临行前问道:“空哥,那以后的中国,山东是我们的吗?”来自21世纪的叶空,掷地有声地回应:是我们的,香港是我们的,澳门是我们的,台湾也是我们的!


铿锵有力的话语,为黑暗中拼搏的革命志士点燃了前行的火炬,即使眼前是一片漆黑,但也无畏无惧,勇敢奔赴。因为他们知道,未来一定耀眼璀璨。


“做等等,也没什么不好的。你就告诉他们,我就是为了千千万万个等等而去的。” 说完这句话,小白逆着前行的队伍走去,再不回头。


即使我看不见,即使你不记得,只要路的尽头,漫山遍野,花开半夏,那就是值得。


这对执着于“事业成功”、“做个知名编剧”的叶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救赎和鼓舞呢?


在陈雷看来:“这其实可能是当下社会中一些年轻人的心态和状态,渴望着成功,但其实成功的道路没有那么容易,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而他们遇到一些小事就感觉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另一方面许多人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片面,注重世俗化的‘出人头地’,而忽略了其它更多的方面。”


当叶空穿越到了梦境之中,看到在那个动荡年代的青年们,为了家国大义毅然走向危难,甚至不被人知道名字,这样壮志凌云的志向,让叶空开始反观己身,对“成功”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两次因杏儿打开的穿越之门,一场跨越世纪的青年奇遇,让叶空明白:


  • 原来,人不必成名,不必被记住,甚至不必被看见;


  • 原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 原来,有那么多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原来,我们一直活在无数“等等青年”的愿望里:收复领土,山河统一;民富国强,中华崛起!



而“等等青年”中的“等等”,不是泯然众人矣的“等等”,而是强国有我的“等等”。中华5000年,从来不缺“等等青年”。在建国前的革命者中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者中依然代代传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海外学子有感于建设祖国的重任,纷纷踏上归途。“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也是其中一位。一批中国科学家“神秘消失”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他们是隐姓埋名投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制。


作为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郭永怀参与创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不可或缺的尖端科技人才。他曾对门下研究生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铺路精神”也好,“等等青年”也罢,不慕虚名、不求回报的背后,是大国崛起的自信,是踏实肯干的坚定,更是清醒从容的气魄。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磅礴大气,一个百年政党面对未来的开阔胸襟。


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砚台墨梅,到“愿做铺路石,永远敢担当”的学术大拿,立夏之日,万物蓬勃,民族大义,代代传承。


立夏奇遇,立志奇远。中国从来都不缺“等等青年”。



活动展示
公众号矩阵
版权信息

传媒内参 www.chinacmnc.com

京ICP备18060731号-1

北京指尖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