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共生,连通四海,《文脉春秋》在地标中抒写一座城的精神传记
主编温静导读:11月23日,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历史名城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播出。这也是纪录片首次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地理变化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单位,通过虚拟数字技术和现实世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城市发展的文脉印记,展现新时代的气象万千。用“观一城文脉 知古今春秋”的崭新视角,对“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等问题作出回答。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安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在时间的变迁中,城市如何守住属于自己的专属记忆,如何在文化血脉的流淌中绽放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魅力,成为近年来影视创作的又一母题。
11月23日,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历史名城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播出。这也是纪录片首次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地理变化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单位,通过虚拟数字技术和现实世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城市发展的文脉印记,展现新时代的气象万千。用“观一城文脉 知古今春秋”的崭新视角,对“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等问题作出回答。
如今,《文脉春秋》已走过绍兴、阆中、剑川、潮州、歙县、佛山和扬州,通过一个个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文化地标,如同翻开了一本城市记忆之书,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媒,让人回望可资探寻的历史余韵,远眺可供展望的美好未来。
1
文脉涌动,
连接城市古今文化根脉
地标建筑是一部城市发展的石头书,不论雕塑、广场还是古城、街巷,历经岁月涤荡的古建筑刻录着关于生活的种种痕迹,并由此成为扎根城市的文化根脉。
截至目前,节目已播出7期,从绍兴、阆中到剑川、潮州再到歙县、佛山、扬州,《文脉春秋》从地标建筑这一精巧的切口破题,让节目对城市文化的讲述不再干干巴巴,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一城一池,实现文化的软性落地和柔性普及。
从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地标建筑不仅是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的最好见证者,也是文化进程脉络的生动诉说者。在潮州,太平路23座牌坊串联的“牌坊街”,是潮州古城的中轴线。自宋代起,这里就是最繁华的街区。而今这条充满烟火气的中轴线,更是如同元气充沛的脉搏,供养着老城四万多居民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
当然,地理坐标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潜藏其中的文化内核才是这座城的精神家园。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己略黄公祠,建筑左右两边的雕塑不对称的奇特景象,不仅代表着潮州木雕的殿堂之作,以己略黄公祠为代表的林立宗祠,正是潮州同姓人合力修葺宗族祠堂的写照,也构成了潮州宗族的精神坐标。
从烟火气牌坊街到甲第巷,从己略黄公祠到麒麟照壁,从笔架山窑址到广济桥……这些富有历史、文化和科技底蕴的建筑群落、城市雕塑,见证着潮州从古而今的模样,让城市历史文化以地标的形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城市记忆和文化标识。
2
装载情怀,
观照城市精神归属
一座城市的地标建筑,从最初的建成到成为这座城市几代人之间的共同回忆,再到除旧布新,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更迭,也成为了人与城市之间的共同交集,并共同汇成了这座城市的文脉所在。
《文脉春秋》不只关心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将视角聚焦于当下与建筑地标相关的个体命运上。纪录片中有多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区、古村落,就有多少传承文化、苦练技艺、保护生态的故事。这种从古到今、从宏观到细微的双重穿梭,构成了对当下生活的切实观照。
在潮州篇中,“90后”木雕师陈嘉出生在一个木雕世家。通高2.88米、蟹篓内外共有龙虾16只、螃蟹26只的龙虾蟹篓,代表着潮州工匠的技艺水准。它是中国工匠精神的赓续传承,也是潮州人骨子里精益求精的气质体现。把一座清朝时期的老房子改造成面向大众茶馆的龙素玲,活化利用传统民居,以潮剧和潮州茶艺表演构建出当下的又一人文地标。而昔日曾一度被墙灰抹平的潮州古城西马路一面两百多年的麒麟照壁,现如今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以最小干预的保护理念,用灰雕技艺进行修缮,让古建筑重获新生,细微之处历久弥新……在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发生的这些动人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继承发展,可以看到城市建筑的修葺完善,更可以看到生活的安居乐业。透过这些以点带面的小故事,串联起的则是映照潮州文化的宏大篇章。
在人与城市的连接中,历史文化名城地标的出现与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人对城市的认同感,也间接影响了一座城市的气质与文化。纪录片让地标本身成为人与城市的共同交集,在汇聚成城市文脉的同时,生动折射出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也让《文脉春秋》在立足微观、勾勒宏观的基础上,描绘出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的一幅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
3
由点及面,
描绘巍巍中华文明画卷
以《文脉春秋》为主题,节目从开始就具有了一种吞吐大荒的豪迈气概。古代城市建设秉承敬畏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命脉。
城乡历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民族精神和情感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形成了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
此番,《文脉春秋》全面展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脉络、特色格局、市井生活,挖掘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目的就是要让城市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滋养着市民的精神和生活,让城市历史得以延展,让城市文脉不断延续下去。
此外,《文脉春秋》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动展现,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凝练出每个城市极具特色、独一无二的精神底蕴与内在气质,对今天的城市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王瑞珠认为,《文脉春秋》的推出堪称一次很好的探索。通过对古城街区和老建筑保护及利用案例的评鉴,深入挖掘其历史根源、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我们共同的中国故事。
据悉,《文脉春秋》今年推出的每期节目选自祖国东、西、南、北、中等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或根植于历史长河中,或投射出崭新的时代风貌,期待着与观众一起品读千年沧桑,共同翻开下一个精彩的篇章。